发布时间:2024-03-29 10:16:47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遵义监管分局 作者: 阅读次数:

遵义市普惠金融发展成果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遵义监管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监管部门关于普惠金融的各项部署,着力打造“政策引导、计划引领、监测督促、调研走访、标杆建设、内外联动、评估反馈”的普惠金融全流程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满足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遵义普惠金融工作新局面。

一、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普惠信贷不断增长

十年来,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普惠重点领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普惠金融的获得感。一是聚焦普惠重点领域,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优化信贷投向,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截至2023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50.47亿元,较年初增加322.31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688亿元,较年初增加215.83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989.28亿元,较年初增加248.96亿元。二是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涉农信贷支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推进涉农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截至202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075.54亿元,较年初增加345.91亿元,增速12.67%。其中,三大主粮贷款余额60.06亿元,较年初增加8.43亿元,增速16.33%;“菜篮子”贷款余额45.3亿元,较年初增加8.04亿元,增速21.5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24.81亿元,较年初增加30.38亿元,增速32.17%。三是聚焦普惠金融质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将着力点放在内涵式发展上,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不断降低小微贷款利率。2023年,全市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当年累放贷款(剔除票据融资后)690.85亿元,年化利息收益38.16亿元,年化利率为5.52%,较2022年末下降0.52个百分点。

二、强化保险保障力度,普惠保险不断完善

保险业充分发挥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不断提升保险密度与深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普惠金融的安全感。一是建立普惠保险专业化体制机制。辖内保险机构强化思想认识,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工作政策,建立健全普惠保险体制机制。辖内保险机构通过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普惠金融专营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统筹开展多元化普惠保险项目和服务工作。二是开办质优价廉的专属保险产品。保险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加强普惠保险产品创新,持续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专属产品,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发挥保障民生作用。积极开展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县域全覆盖;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开办肉牛养殖、烟叶种植、高粱种植等33种种养殖保险产品,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推出“小微经营户安全综合保险”、雇主责任险、微营保等39种产品,覆盖了小微企业主、企业财产安全、营业场所安全及员工人身安全的保障;在“三农”领域,开办“农业雇主责任保险”、“农房灾害保险”,为农业生产与住房安全提供风险保障;针对特殊群体不同需求,积极开办老年人“孝安心”防癌医疗保险、中老年人骨折险,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险,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人员意外险,满足特殊群体多元化保险需求。三是改善提升投保理赔服务。保险机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数字化建设,升级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精准性和便利性,发挥服务高效性作用。目前全市已有32家保险机构提供了线上投保和理赔服务,通过机构官网、公众号、小程序、业务终端APP多种方式实现无纸化全流程办理,有效提升服务效率;29家机构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免费的风险咨询与管理服务,帮助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风险减量建议;21家机构推出了“30分钟”闪赔、预赔、重疾一日赔等特色服务,增强保险服务可获得感与满意度。

三、拓展普惠金融方式,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动需求,不断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方式,增强人民群众普惠金融的幸福感。一是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渠道。聚焦增点拓面,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构由上而下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广泛调动各基层机构力量,下沉服务重心,将金融服务触角向园区、社区、乡村延伸,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扩面、赋能、下沉。截至2024年2月底,全市共有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网点1119个(银行业网点926个,保险业网点193个),创设普惠金融服务点2337个,乡村振兴服务站793个,新市民金融服务点342个,“黔农村村通”服务终端1785个,共投放自助终端设备3413台。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建立信用村3410个。二是优化特定群体金融服务方式。银行机构主动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支付服务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一方面积极优化应用系统和线上金融服务。对APP开放“长辈模式”,针对老年人,推出具有更大字体、大图标、操作方便的界面。另一方面对机构网点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为特殊群体设置服务专区,在有条件的营业网点设置适老服务绿色通道,配备引导员,积极开通残疾人专用无障碍通道;制定特殊群体服务制度,对需上门服务的老年人,实行双人上门服务,解决老年人金融需求;在营业网点设置爱心窗口,对老弱病残孕幼客户实行特殊金融服务和关怀。截至2024年2月末,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适老化服务升级改造网点763个。三是优化金融社会公共服务模式。辖内银行机构积极与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将银行服务纳入政务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社保和税费缴纳、财务咨询、工资发放、咨询培训等服务,打造金融服务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格局。辖内已有30家银行机构与当地社会保险事业局达成合作,启动“社保银行一体化”项目建设,参保人可以在机构各渠道上办理高频次、低风险的社保业务,让群众体验便利、快捷的社会公共服务。部分银行机构进驻当地政务大厅开展金融服务,对外开设“交政通”服务,打造医保、税务、党群税费等“15分钟政务服务圈”,助力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完善普惠金融机制,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开办理财产品,强化普惠金融考核评估力度,加大金融产品宣传推介,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一是构建普惠理财产品服务体系。银行机构按需设计,开办符合大众投资者、投资门槛低的理财产品,推动普惠理财与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普惠理财走入寻常家庭。从创新产品设计上看,辖内9家银行机构积极推出多种普惠理财产品,低至0.01元起投,期限灵活选择,让群众能够以低成本参与投资理财服务。从优化服务流程上看通过线上渠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线下自助柜员机等提供理财产品的购买和查询服务,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从提供教培服务上看,定期组织金融知识沙龙、周周讲活动,宣传“三适当”原则,向投资者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意识,提升金融素养和投资技能。二是完善普惠金融评价评估机制。辖内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普惠金融评价评估机制,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考核评价机制上看,不断提高”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指标的考核权重,针对信贷投放、客户建设、风险防控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畅通服务评价渠道,建立扫码评价机制,及时收集群众对厅堂服务满意度及意见建议,改进金融服务不足。从尽职免责制度上看,辖内银行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积极性。截至2023年末,辖内法人银行机构已全部建成尽职免责制度,强化普惠金融发展共识。分支银行机构严格落实总行尽职免责制度,解除展业人员后顾之忧。三是开展普惠金融宣传推介活动。集中宣传普惠金融知识与特色产品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感知度和认知度,增强社会公众普惠金融服务满意度。从宣传阵地上看,依托“农户信用工程”“金融夜校”等方式,定期开展“五进”活动。2023年以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累计进商圈1332次、进企业1275次、进社区2418次、进农村12911次、进校园349次。从宣传方式上看,一方面沿用实体走访、拉横幅、贴海报、发放宣传折页、面对面讲解等线下宣传;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传,邀请人民政协网、遵义日报等权威媒体进行现场采访和专题报道,全方位、多渠道广泛宣传,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从宣传主题上看,充分借助“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普惠大走访”、“百名行长访千企进万户”“普惠金融推进月”等活动契机,积极开展“走进专精特新”、“走进规上企业”、“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金融服务个体工商户”“五苗行动”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政策宣传成效。